发布时间:2024-06-17 来源: 安徽新能源汽车网
绿色氢能,一种高效的能源媒介,因其无污染、可再生等特点,被视为当今能源存储、交通燃料和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关键能源形式,发挥重要作用。
近年来,安徽多市,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具体行动,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。
今年1月8日,安徽印发《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(简称《计划》)提出,到2025年,初步实现氢能商业化推广应用,建成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。《计划》还提出,支持在城市公交、城际公交、景区交通车领域率先开展推广应用,力争到2025年,全省新增推广量不低于500辆,其中,合肥市不低于100辆。
如今放眼省城合肥,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正逐步进入群众生活中。
清晨6点,长丰县下塘站,李先生等到了一辆全新上线的氢能公交。这是继今年1月20日,合肥再次投入运营的13辆氢能公交中的一辆。
作为合肥第一批乘坐氢能公交的人,李先生用四个“更”分享了四个多月以来的体验感受:“相较传统电动公交,它行驶过程更安静,更舒适,车辆加速也更快。”他还指着车尾排气管方向,告诉记者:“我还了解到,氢能车排放的只有干净的水,更加环保。”
下塘镇的这批氢燃料公交车,都来自合肥本土企业安凯客车,搭载着明天氢能公司80kW燃料电池系统,让车辆具有续航里程长、加氢速度快、转化效率高、零污染等特点,也可实现零下30摄氏度低温环境中的快速启动,系统寿命超20000小时。该产品也被省工信厅评为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。
“加氢10分钟,满载开着空调可行驶400多公里,满足了公交车辆一整天的运营需求。此外,车辆还配置了多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,能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安全高效使用。”安凯客车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朱鹤介绍。
跨越争先的背后,是视通万里的远见卓识与层层推进。2004年,安凯便开始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,研发氢燃料客车。2017年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“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研发及示范应用”项目由安凯客车承担,从实验室到城市场,在氢燃料客车领域,安凯已经打通由科研成果转为实际落地的通道。
“2019年底,首批安凯8.5米氢燃料客车在六安市示范运营,成为安徽省首条氢能源公交示范线路。次年8月,在六安,我们再次投放一批安凯10.5米氢燃料客车,并在公交线路上运营,今年1月,合肥市也迈出‘氢盈’步伐,开通运行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路的同时,23辆安凯氢燃料客车在长丰下塘地区投入运营。”朱鹤说。
运行情况如何,数据是有力的证明。
“四个多月来,每辆车都在‘埋头苦干’。”在明天氢能公司,技术服务人员告诉记者,今年合肥市投入的氢能公交车,目前每天单台运营里程都有270多公里,截至6月10日,单车最高的行驶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。能耗表现方面,百公里的综合用氢量只有3.75公斤。此外,车辆上线至今,明天氢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,产品运行稳定,运营期间未出现安全隐患问题。
“氢”装上阵,服务生活,在补齐合肥新能源汽车的种类的同时,氢燃料公交车也不断助力合肥加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“新能源汽车之都”。
但和纯电汽车一样,氢能车也存在补能焦虑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下塘地区氢能公交车都有着强大的“后勤”力量,由皖能综合能源港保障氢源供给,地点位于该镇梧桐大道上。作为安徽首座“油气电氢服”综合能源港,该站氢气总储量553kg,每天可满足80台次氢能公交氢气加注需求。
虽然无污染、可再生,但当前的氢能汽车的商业化却受制于氢能制取成本较高、消费市场接受水平不足等因素,而合肥选择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,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与评估。
首先是公交车运行线路相对固定,氢燃料电池车也需定期加氢,因此,规划和建设加氢站更加容易,也有助于城市快速建立加氢网络,为氢燃料公交车提供必要的能源支持,积累实际运营数据。
此外,虽然氢燃料电池技术成本目前相对较高,但公交车作为高价值资产,使用周期长,通过长期运营,高昂的初期投资可在车辆的使用寿命内进行分摊,从而降低每公里运营成本,以用车周期做成本稀释。
还有在载重需求方面,公交车在运营过程中需承载大量乘客和行李,氢燃料电池车通常具有较好的载重性能,在载重量有更大需求的场景上优势明显。以安凯10.5米氢能公交车为例,其最大载客量可达80人,相当于传统12米公交车的载客量。
再是安凯客车作为合肥本地的商用车制造企业,已开发了系列化的氢燃料客车平台,技术成熟,且安全可靠,为合肥市推广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最后是在“双碳”的大背景下,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减少碳排放上也具有示范效应。
因此,在合肥投放氢燃料电池公交车,将有力推动合肥乃至全省氢能汽车的市场化。
目前,合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密切监测氢能公交的运行情况,并计划根据实际运营效果,逐步增加车辆数量,扩大氢能公交的覆盖范围。通过这种新能源车辆的实际使用,旨在积累更多运营数据,为将来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。
正如合肥市民吴女士所言:“氢能源公交车的成功运行,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清洁、便捷、安全的出行选择。”我们相信,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,未来氢能源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,并为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更多力量。(记者 孟一凡 张子召 王自然)
最近新闻